English

中国高等教育的走向

2000-06-09 来源:光明日报 刘献君 我有话说

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综合起来考察,笔者认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走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到大众型高等教育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构、规模来看,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精英型、大众型、普及型三个阶段。

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丁·特罗(MartinTrow)教授,1973年6月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主持召开的“关于中等教育的未来结构的会议”上,提出了“精英大众——普及”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为此,他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数量的指标,“成长率”——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巨大化”——高等教育机构规模的扩大;“在校率”——在校大学生人数占适龄人数的百分率。其中对在校率(适龄人口入学率)给出了具体指标;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岁—21岁)入学率在15%以上为精英型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型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型高等教育阶段。同时指出,精英阶段,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少数人的特权;大众阶段,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具有一定能力的人的权力;普及阶段,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每一个人的义务。

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大多已进入大众阶段,如日本的在校率已达到46%,其中有的国家,如美国,在校率已超过50%,达到普及阶段。

我们国家,1980年,大学生在校率为1%,1990年为2%,近十年,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到1999年,在校率已达到8%。国家规划,到2010年,大学生在校率将达到15%。这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因此,近十年,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这种转变,我们需要做好一系列工作。

首先,要从全局考虑,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调整学校的结构、层次,以适应大众型教育的需要。大众型教育,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国家要培育、发展少数高水平的精英型大学,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同时,需要大量的多种层次的大学,包括众多的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从而逐步形成学术型教育、技术型教育、实用型教育、文化补偿教育等多层次结构的高等教育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能升入大学的都是高考分数比较高的学生,因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大体处于同一层次。1980年,全国885所高校,大多是本、专科院校,1995年,全国1054所高校,本科院校616所;其中招收研究生的院校41所。几乎所有的院校都追求高层次,专科院校想改本科,本科院校想招研究生,已招收研究生的院校想创世界一流,很多学校的发展目标都是相同的。这种状况与大众型教育不相适应。

现在,政府通过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通过“211工程”重点建设100所大学,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精英型的高水平大学。通过办学体制改革,将部委所属院校下放到地方,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各具特色的各类层次的院校。同时,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量的实用型、操作型人才,以满足各层次的需要。这种调整、改革,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其次,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实现精英型向大众型教育转变的前提是,高等教育要大发展。发展高等教育,光靠国家财力是不行的,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办学。近几年来,我国民办大学有所发展,1998年,全国民办教育机构已达1109所。但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办学水平偏低,全国民办大学中,有权发大专学历文凭资格的仅20所,大多数学校是通过自学考试以获得文凭,因而对广大学生的吸引力小;二是办学规模偏小;三是经费和师资严重不足;等等。对这些问题,国家都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逐步加以解决。

二、从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到产、学、研三足鼎立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从教育的功能看,高等教育经历了“教学——教学、科研——产、学、研”三个阶段。历史上较长时期,高等教育机构的任务,纯粹是教学,培养人才。19世纪中叶,德国洪堡提出大学要作学术研究,从而德国开始对大学进行改造,强调以研究为基础进行教学。此后,德国大学制度成为公认的国际模式,高等学校开始成为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现在,世界各国开始重视高等学校产、学、研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趋势、新的阶段。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同样面临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向产、学、研三足鼎立的转变,这是因为:

首先,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知识传播(对应教学)、知识发现(对应科研)、知识物化(对应产业)可以孤立进行,三者是相互独立的。古代的生产是人类对于自然物的浅层利用和变革,是凭借工匠们的直觉和经验来进行的,即使是18世纪的蒸汽机,其原理也是来自工匠们对自然的直观,其改进也可以凭工匠的直觉和经验。这时生产技艺和科学不相干。因而,教育与教学研究可以独立进行。到19世纪,电机、内燃机广泛应用,科学进入生产,科学与技术开始形成整体。因而,要求、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现在,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的发展,很多深层次变革,只有在科学研究、工程教育、工业生产三者的紧密结合中才能实现。因而,要求高等学校实现产学研结合。

其次,这是高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理应对地区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然而事实远非令人满意。有的省市高等学校数量在全国处于前列,而经济排序在全国只是倒数几位。这里既有社会、体制、政策诸多方面的原因,但高校自身忽视技术创新是重要原因之一。高校科研成果不少,但鉴定之后,往往束之高阁,转化率极低。高校只有实现产学研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既兴校,又兴区。

再次,这也是培养人才的需求。知识经济要求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人才。创新,必须实践,在创造中学会创新。学生直接参与技术创新,是培养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

三、从以科学教育为主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

从教育的内容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以人文教育为主——以科学教育为主——人文、科学教育融合三个阶段。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科学教育为主向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转变。

首先,这一转变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纵观历史,人类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社会,现在开始步入知识经济社会。农业经济的核心要素是土地,对应的科学的特点是高度综合,反映在教育上,即以人文教育为主。工业经济的核心要素是资本,对应的科学的特点是高度分化,反映在教育上,即以科学教育为主。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是知识,对应的科学的特点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反映在教育上,要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相融合。在高等教育中,重视人文教育,重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正是顺应了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其次,这是对教育真谛的深刻领悟。教育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教育,怎样教,怎样学。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一是过于重视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忽视思想、灵魂的塑造;二是在教育过程中,仅仅停留在认知层次,忽视学生的感受、体验等非认知因素。我国古代对教育就有精辟的论述,阐明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更应使他们有思想,有灵魂,有智慧,有教养,有信仰,有理想。科学的内容是人认识外物,人文的内容是人认识自身。人文精神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科学精神是探求未知问题,实事求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精神。人文与科学,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都十分重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